为破解市直机关冗员,缓解乡镇街道力量薄弱,河南郑州新密市委编办借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之机,突出做好“四篇文章”推进“减县补乡”,优化了机关单位人员结构,推动了人员向基层下沉。
一是“减县”编制如何“划”。因编制总量所限,从市直机关调剂编制到乡镇街道难度相当大,该办综合分析市直机关机构编制现状,拟定了编制调剂分配草案,确定了“部门事业编制在100名以上的收回4%”的原则,收回13个部门20个事业单位的228名编制;依据各乡镇区域面积、管辖人口、经济发展等具体情况,将乡镇分为小、中、大、特大四种类型,小类调剂13名编制、中类调剂14名编制、大类调剂18名编制、特大类调剂20名编制,在征求各编委委员意见后,直接以编委文件下发,为充实基层提供了编制保障。
二是“减县”人员如何“出”。市直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有规律,生活比较方便,如不提供优惠政策,下沉工作很难推动。结合该市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情况,制定了男四十五岁以下,女四十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不论工人、干部身份,愿意下沉到乡镇和街道工作,工作两年考核合格后可转为财政全额供给经费形式,极大调动了下乡积极性。人社局、文广旅局、应急管理局报名下乡人员超过分配名额,为确保公平、公正,采取了文化课考试、竞争演讲等形式,择优为乡镇街道选拔了一批新生力量。
三是“下沉”人员如何“分”。该市有13个乡镇,为防止距离城区较远的乡镇无人报名,紧邻城区的乡镇报名扎堆,要求由划出人员所在单位进行比例分配,每个乡镇只能分1人,超出13个名额的不允许分到城郊3个乡镇,分配情况在单位公示后,以党委文件呈报编办,我们结合整体情况进行最后微调,有力确保了人员分配均衡,回避了矛盾。
四是“补乡”人员如何“管”。召集“减县补乡”人员,就如何适应和做好基层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并联合组织、编制、督查和人社等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半年对下沉人员进行一次考核,年底进行一次综合评价,满两年后,考核不合格的退回原单位,恢复原经费形式。期间督查如发现有“减县补乡”人员不适应乡镇工作节奏,不遵守日常工作纪律的,退回至原单位,恢复自收自支经费形式。通过健全机制,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确保“补乡”人员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