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编办多措并举盘活有限机构编制资源
发布日期:2015-11-13 17:26 信息来源:中共河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访问量:

近年来,漯河市编办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按照发现问题是成绩,解决问题是目的的工作思路,坚持全市机构编制管理“一盘棋”,积极研究破解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社会事业发展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强和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管住、管好、用活”,取得资源配置与服务经济建设成效双丰收。

一、动态调整保民生

在总量内加强机构编制管理难在控制总量,重在盘活内存。漯河市编办敢于揭短亮丑,为切实管住、管好、用活总量内机构编制资源,把发现问题是成绩,解决问题是目的作为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总体要求,采取自己找、单位提、领导点的形式,找准问题,纠正问题,规范管理,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教育、文化、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倾斜。按照机构撤一建一、编制有增有减的要求,对确需增设的机构、增加的编制,实事求是,不打折扣,满足工作需要。对职能弱化、任务减少的机构,顶住压力,敢于说“不”,机构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整合的坚决整合,编制该核减的坚决核减,既实现了机构编制总量的有效控制,又盘活了内存。按照动态管理、增减平衡的要求,今年来,撤销职能消失机构27个,整合职能弱化机构8个,合计收回编制930名。将盘活出来的机构和编制调剂到卫生、教育、民政、农业、食品安全领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上。

二、改革创新破难题

漯河市编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破解难题。对一些用工量大、专业技术不强的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编制定员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管理办法,科学核定事业编制定员,合理从严从紧确定政府购买服务数量,并实行动态跟踪监督管理。例如在园林管理用工问题上,只核定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用于管理岗位和引进技术骨干人才;而大量的园林绿化、维护和施工岗位人员则通过招聘劳动合同制人员或服务外包的方式解决。对一些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例如沙澧河景区日常管理和维护、科教文化艺术中心的日常维护、社会福利院用工等,都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节省了大量的事业编制和财政支出。

三、留有余地保发展

首先,保障重点行业工作需要。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标准,在总量限额内,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重点行业,如土地、城建、商务等行业,根据其工作性质和职责任务,合理确定这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中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结构比例,并要求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按岗位实际需要预留一定比例使用编制、配备人员,从而既优化了人员结构、提高了人员素质,又留有余量,在赋予新的职能急需使用编制时做到“手中有编,心里不慌”。其次,保障县区发展需要。根据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财政负担能力、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合理测算、科学确定各县区总量标准,在省下达总量内按一定比例预留机构和编制,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心转移大局用编需要,实现全市“总量控制、增减平衡”一盘棋管理的目标。

四、预报审核早控制

为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前瞻性、统筹性和规范性,漯河市实施了机构编制管理预报审核制。事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调整机构编制的,由其主管部门(县区编委)集中向市编委进行预报,未按规定预报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再予以办理。去年以来,全市共上报涉及65家单位的事业机构编制预报事项,共有51家事业单位要求新增事业编制786名。机构编制部门深入调研论证,经市编委会议研究,最终确定的事项16项,涉及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的事项仅5项。